尊龙凯时人生就是搏·官方(中国)

糧草兼顧是中國農業的真正出路

2015/01/13 集團新聞

經濟觀察報  記者 降蘊彰

  89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任繼周有個心愿,希望通過國內有識之士的呼籲,能讓決策部門儘快把發展草地農業重視起來。


 

  “我們現在對糧食安全的理解,就是要保護耕地,要有足夠多的耕地種糧食,這種思路太窄了,其實,在保護耕地的同時,還應該大力發展草業,發展畜牧業,生產更多的肉蛋奶,這樣才能解決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6月26日,任繼周這樣解釋。
  任繼周是我國現代草原科學奠基人之一,是草業研究領域的首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去年他聯合8位院士級別的科學家,向中央決策部門提交了“關於我國‘耕地農業’向‘糧草兼顧’結構轉型的建議”,獲得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席大大,國務院副總理汪洋的重要批示。受此影響,國家發改委、農業部等方面對發展草業也予以重視。

  任繼周告訴經濟觀察報,今年春節前夕,席大大總書記到內蒙古考察了草業發展情況,對我國草業在農業結構調整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給予了充分肯定,這讓他備受鼓舞,對發展中國草業也增添了信心。

糧草兼顧才安全

  發展草地農業是任繼周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提出來的觀點,這與長期以來國內“以糧為綱”的主流觀念存在明顯的衝突。由於得不到農業主要部門的認可,草地農業一直沒有在國內推廣開來。

  包括一些農業主管部門的官員在內,談到糧食安全時,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任繼周分析說,這從很大程度上說明,我們國家的糧食情結太重,而食物情結淡薄。

  糧食與食物是有明顯差別的。糧食主要是指小麥、水稻、玉米等穀物,食物則涵蓋面更廣。像現在城市、農村居民消費日益增長的肉蛋奶,蔬菜、水果,都屬食物範圍。任繼周舉例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內每月人均口糧大約有50多斤,即便這樣還是吃不飽,但現在人們生活質量提高了,每月人均口糧不會超過 15斤。城市人口口糧消費更少,大概是每人每年78公斤。現在城鎮化步伐加快,全國人均口糧消費還在逐步縮小。

  城市人口吃的糧食為什麼少了?主要是吃肉蛋奶多了,吃副食多了。肉蛋奶是哪裏來的?生產肉蛋奶離不開飼料、離不開牧草。如果飼料、牧草不能充足,現代人的糧食安全也就出現問題。糧食夠了,肉不夠、奶不夠也不行。
 
  2008年我國發生的毒奶製品事件、“三鹿奶粉”事件,背後的根源就是由於沒有奶牛吃的優質牧草,生產不出足夠的優質牛奶,所以才導致養殖戶摻假作假,最後出了那麼大的亂子。從嚴格意義上講,糧食安全不應該只是強調口糧安全,穀物安全,而是應該把畜產品也納入糧食安全的範圍,順此延退,自然家畜的飼料、飼草也要納入安全保障計劃,國內的糧食才能算真正安全。

  現在我國每年消費的糧食有很大一部分是做了動物飼料,這會造成很大的浪費。農業主管部門、土地主管部門,都強調要保護耕地,要保護耕地紅線,但基本都不談要保護草地。如果把草地也像耕地那樣保護起來,提高牧草生產,生產出的牛羊肉、牛奶等食物,會對糧食安全產生更大的作用。“如果按食物當量計算,草地農業系統比這個耕地農業系統多得多了”,任繼周表示。

  “我覺得我們國家現在的糧食安全,還不是食物安全。一說糧食安全就種糧食,不把動物生產放在糧食安全的規劃之內,因此也就不把草地作為農田來管,就是管一個耕地,這是一個很大的危機。”任繼周說。

  任繼周認為,現在我國走的是“耕地農業”的路子,這樣的發展思路太窄了,也不能真正保證現代糧食安全,為此他一直呼籲,不能再靠化肥農藥來實現糧食增產了,而是要將“耕地農業”轉變為“草地農業”。在保護18億畝耕地紅線的同時,還要走“退耕還草“的路子。“國家一直說要‘退耕還林’,我看在有些地區‘退耕還草’效果更好,收益更快。”

  任繼周告訴經濟觀察報,草田輪作是現代化混合農業的重要特徵。在我國,經過試驗的草—糧輪作、草—果輪作、草—煙輪作等土地利用系統,都可以建成大量的栽培草地,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這樣大力發展草業,不但使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的總產量增加,也可以使草地畜牧業蓬勃發展。因此,利用中低產田、季節性撂荒以及採取草田輪作、間作等技術,“退耕還草”、發展草地農業在我國農耕地帶具有非常廣闊的前景。

草業問題在草業之外

  對於農業主管部門重耕地輕草地,偏重以糧為綱,忽視發展草業的問題,任繼周很是憂慮,“但這是長久以來形成的觀念,很難馬上改變這種現狀,因此,這就需要更多的草業科技人員、農業科技人士,更多的有識之士,一起呼籲,希望決策部門能儘快把發展草地農業重視起來。”

  任繼周告訴經濟觀察報,我國960萬平方公里國土中,面積最大的草地約400萬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的41%,是耕地面積的三倍多。在我國農業發展中,如果不重視發展草業,顯然是一種資源浪費。很多農業部門官員不知道,其實在耕地農業中,如果實行草田輪作,不僅不會影響到糧食產量,還能成倍增加牧草等飼用作物,培肥地力,從多個角度上講,發展草地農業都對糧食安全更有保障。

  由於農業主管部門、地方政府對發展草業長期以來一直不夠重視,國內草原遭受了最大的破壞,其嚴重程度甚至在歷史上也從未出現過。草原面積縮小了、品質變壞了,全國有90%的草原沒有脫離退化的軌跡,這使得整個生態也受到嚴重影響。“幾十年來,我親眼看着草原一天天衰敗下去,跌到歷史的低谷。雖然不少草業科技人員都在奔走呼籲,但還是感到有些無能為力。”

  任繼周在1950年來到西北地區,那正是農業學大寨的高潮時期。因為國家是以糧為綱搞建設,所以到處搞開荒,對農業生態破壞很大。在當時的農業大環境下, 他發明了一種農業機器叫“燕尾犁“,辦法就是增加通氣措施,使牧草能增產5倍以上。

  西北地區草原上千百年來形成草氈土,有二十多厘米厚,像氈子一樣。草根絮結,土是黑的,彈性很大,但是不透水,不通氣,草就長不好。把草地劃破以後只要能通氣,能透水,雨水滲入下去,有空氣能進去,牧草會長得好。“我是從草原上的鼠洞得到了啟發。老鼠破壞了草氈,鼠洞周圍草就長得好。我後來發明燕尾犁,不翻土,劃破草皮不破壞草原,就是增加通氣、透水,就能使牧草大大增產。”

  在任繼周等草業科技人員的長期努力下,有的地方政府對發展產業有了新的認識。上世紀80年代,任繼周在國內建立了首批5個草地農業試驗站。去年,貴州省政府拿出1.6億元種草養牛養羊,提出到“十二五”末期,努力實現人工種草和改良天然草場300萬畝,實現畜牧業產值100億元以上。

  任繼周還告訴經濟觀察報,現在有的地方政府搞草原建設,最大的問題是“關起門來建設草原“,不懂得發展草原與整個農業、糧食安全問題的關聯性。著名經濟雪茄吳敬璉考察內蒙時曾說過一句話,“草原的問題在草原以外。”任繼周對此深有感悟。

  2013年,任繼周聯合李文華等8位院士,向中央決策部門提交了“關於我國‘耕地農業’向‘糧草兼顧’結構轉型的建議”,獲得席大大總書記、汪洋副總理的重要批示。任繼周為此感到非常欣慰,“我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看到草地農業在中國的一些地區初步實現,更大的夢想是能看到草地農業在更大範圍內推廣。”

草業科學初獲肯定

  任繼周等院士提交的“糧草兼顧”建議獲得中央高層批示,對中國草業界是一大喜事。再加上今年春節之前的席大大總書記視察內蒙古草產業,從一定程度上講,這都是中央高層對發展草業的肯定,對整個草業界人士有很大鼓舞。

  農業部的一位專家告訴經濟觀察報,任繼周等院士等院士的呼籲,已經引起決策部門多發展草業的重視。事實上,早在1983年、1991年,任繼周就兩次受農業部委託,兩次牽頭組織召開發展草業的會議,分別制訂了《攻讀草原科學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和《攻讀草原科學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的要求》,並被農業部批准和頒發各高校施行,這對任繼周先生本人,乃至整個草業來說,也是一種肯定。

  此外,任繼周還創建了我國高等農業院校畜牧專業、草原專業(草業科學專業)的4門課程,即草原學、草原調查與規劃、草原生態化學和草地農業生態學。為鼓勵、表彰任繼周對中國草業所做出的貢獻,1992年,甘肅省教育廳批准成立由甘肅農業大學草原系和甘肅省草原生態研究所共同組建的甘肅農業大學草業學院,任繼周被任命為名譽院長、博士生導師。1995年,任繼周又成功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2年,甘肅省草原生態研究所整體併入蘭州大學,成立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任繼周任名譽院長,博士生導師。

  在科技界、教育界,任繼周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輩。2009年,他榮獲教學成果特等獎,是這一獎項的首位獲獎人。2010年,他又榮獲中國草學會首屆“傑出功勳獎”,2011年榮獲得國務院扶貧辦“友成扶貧科研成果獎”。前述農業部專家表示,雖然相關政府部門對草業還沒給予足夠重視,但從任繼周獲得的各種榮譽來看,中國的草業發展問題,正在逐步引起相關部門的關注。

  任繼周告訴經濟觀察報,他本人對“教學成果特等獎”比較重視,因為這等於是教育部對他的一套草業教學體系給予認可。其外,2009年,任繼周院士的一名得意門生,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院長南志標也成功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草業界後繼有人,這是對任繼周最大的安慰。